
近日,在內蒙古師范大學科學技術史研究院、浙江省歷史學會科技史分會、浙江科技大學理學院在浙江省海寧市海寧書城共同舉辦的“李善蘭《則古昔齋算學》校注本首發活動暨讀書交流會”上,以李善蘭《則古昔齋算學》為基底研究建成的中國科技典籍數據庫正式發布,助力中國科技典籍整理研究工作高質量發展。
“中國科技典籍數據庫”由內蒙古師范大學中國數學典籍數字化自治區高等學校創新團隊基于李善蘭《則古昔齋算學》整理開展數字化研究工作,攻克科技典籍數學符號處理、語義標注、領域本體構建、知識抽取、知識圖譜構建、自動化校勘等關鍵技術建成。
據悉,中國近代轉型進程中涌現出大量數學、物理、天文、化學等科技典籍。其中,科學概念、公式、算法等內容需要大量數學符號。由于古籍中數學符號的形式多樣、規范不一,以往整理常采取影印或將數學符號裁剪成圖片格式插入文本,但遇到數學符號、算法、公式本身勘誤或者較為復雜的包含有數學符號的計算過程時,則無法處理,只能以影印的方式出版。
“《則古昔齋算學》的數字化工作,解決了中國數學典籍整理中的最大難題。”內蒙古師范大學中國數學典籍數字化自治區高等學校創新團隊成員董杰教授說,本次發布的李善蘭《則古昔齋算學》校注本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應用自主知識產權的數學古籍錄入系統,實現全文數字化,標志著中國數學典籍數字化進入新階段;二是利用知識圖譜開展中國數學典籍量化研究,開啟數學典籍知識元體系化搭建;三是面向數智時代的中國古籍,以圖、文、公式、算法、模型、算表為核心的多模態數據挖掘方案,開啟了全新的應用模式。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準確把握信息時代發展大勢,圍繞數字中國、文化強國建設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實施一系列重大部署,推動數字中國建設駛入快車道,有力支撐我國數字經濟、數字社會、數字生態協同創新,全面賦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了堅實支撐和有力保障。內蒙古師范大學科學技術史研究院立足科學技術史一流學科,響應時代號召,組建中國數學典籍數字化自治區高等學校創新團隊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弘揚自治區首批文科重點實驗室,利用數字技術賦能北疆文化品牌打造,在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中實現自身作為。
內蒙古日報·草原全媒記者:白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