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統籌規劃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與構建高質量人才自主培養體系,在教育理念上要實現由知識、技能、理論的機械灌輸到激活就業內驅力的轉變,不斷提高對戰略性人才、高層次人才和緊缺型人才等急需人才的自主培養能力
●立足實際,堅持問題導向,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堅強人才支撐
文|韓巍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對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對科學知識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強烈。”高等教育作為人才培養的主渠道,是服務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是科技創新、產業升級和社會發展的引領者和推動者。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創新是核心要素,基礎和先導靠教育,要通過教育來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在我國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產業結構和社會職業結構不斷升級變遷、新質生產力形成的關鍵時期,高等教育應以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為重要使命,主動擔當、積極作為,優化學科設置和人才培養模式,著力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培養更多更高素質的勞動者和各類人才,尤其是能夠創造新質生產力的戰略性人才、高層次人才和緊缺型人才,實現高質量充分就業,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促進共同富裕貢獻更多力量。
由“有機聯動”向“有機融合”縱深推進
就業是民生問題,更是發展問題。高校畢業生作為人力資本較高的群體,是創新的重要力量。2017年,教育部發布的關于推動高校形成就業與招生計劃人才培養聯動機制的指導意見提出,“推動高校形成就業與招生計劃、人才培養聯動機制”。近年來,各地高校持續優化學科專業設置,重點布局社會需求強、就業前景廣、人才缺口大的學科專業,對就業率過低、不適應市場需求的學科專業及時做出調整,修訂人才培養方案,不斷提高人才培養和社會需求的契合度;以就業育人項目為抓手,從定向人才培養培訓、就業實習基地建設、人力資源提升等方面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培養更多實用型、復合型、緊缺型人才,適應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就業與培養有機聯動機制逐步健全。另一方面,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復雜嚴峻,市場面臨的不確定性因素增多,高校畢業生高質量充分就業面臨諸多新挑戰。在國內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就業結構性矛盾突出等形勢下,“找到滿意工作難”與“招到合適員工難”的問題并存。這一社會問題與現實訴求折射到高等教育領域,反映出高校學科專業結構與行業產業發展之間的適配度不夠,高校畢業生求職期望與現實供給存在差距等問題。因此,高校就業與人才培養的聯動機制也應做出相應調整和轉向,由“有機聯動”向“有機融合”縱深推進。
由“供需對接”向“供需適配”轉變
2021年,教育部高校學生司發布關于征集2021年供需對接就業育人項目的函,供需對接就業育人項目旨在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推動就業與培養有機聯動、人才供需有效對接。2024年3月,教育部將2024屆高校畢業生春季促就業攻堅行動主題定為“供需適配強服務 春季攻堅促就業”。“供需適配”的提出旨在聚焦當前促就業工作重點難點,細化各項工作要求,優化就業指導服務,進一步聚合社會資源,集中提供就業崗位,促進校企供需對接,引導高校畢業生積極主動求職、高質量充分就業。從“供需對接”到“供需適配”,這一調整體現了高等教育領域對于“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這一時代召喚的積極回應,為高校畢業生高質量充分就業指明了前進方向。
高校不是學生踏入社會之前的“真空地帶”,高校就業指導工作的定位也不能僅僅局限于打通校園到職場“最后一公里”。在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的背景下,應統籌規劃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與構建高質量人才自主培養體系這兩項目標,在教育理念上要實現由知識、技能、理論的機械灌輸到激活學生就業內驅力的轉變,不斷提高對戰略性人才、高層次人才和緊缺型人才等急需人才的自主培養能力。
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堅強人才支撐
從入學階段開始針對學生職業生涯開展規劃指導,推動學生“學業”“就業”同向發展。引導學生有序規劃在校期間的學習安排和實踐鍛煉,使其在理論與實踐的雙線并進中尋找、調整、確立自我發展方向,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就業觀、事業觀。要深刻認識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和就業格局的變化形勢,通過走訪調研企業等用人單位,深入了解行業企業對人才技能的最新需求,及時反饋到人才培養方案上,保障畢業生的知識技能結構與社會需求有效對接。
加強職業規劃師資培養。現階段,高校的就業指導教師隊伍大多由學校、院系就業工作人員和輔導員構成,這部分教師本身承擔著大量的事務性工作,往往并不具備專業化的就業指導理論,對職場的了解多限于自身經驗,因而對學生就業指導的有效性和針對性不夠,就業指導課程一般只限于對求職技能的訓練,提前謀劃不夠,持續跟蹤不足。此外,就業工作往往與招生工作、人才培養簡單并置、各自為政,導致“工作聯動”難以落到實處。因此,加強專任就業指導教師隊伍建設是當務之急。要及早、精準、長效開展職業咨詢與就業指導,幫助學生做好在校期間職業規劃、職業準備,組建就業創業指導優質師資庫,打造就業指導“名師金課”,將課程建設作為強化就業服務的重要內容。推進就業工作與招生工作、人才培養由“有機聯動”向“有機融合”縱深發展,逐步形成抓培養促就業、抓就業促培養的人才供需深度融合的良性辦學模式。
持續深化以就業狀況和社會需求為導向的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在頂層設計上,結合專業設置、社會需求、國家需要,將就業育人課程化、實踐化、體系化,并系統性納入人才培養方案。要推動教育實踐者理念不斷更新,課程建設不能只是曲高和寡的空中樓閣,必須考慮學生作為獨立個體的職業興趣和人生愿景,重視對教育對象人生觀、職業觀的引導。要推動教育形態變革,實現由以課堂講授為主要教學模式向校企融合、實踐體驗、企業指導教師等多元教學方式并舉的轉變。要將就業工作納入學術科研和智庫建設議題,逐步完善就業狀況對招生和人才培養的反饋機制,充分發揮高校咨政建言、服務社會的作用。
隨著知識生產模式的變革和新一輪科技革命的到來,高等教育將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陣地。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高校要立足實際,堅持問題導向,不斷提升畢業生對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的適應度,推動就業模式由“供需對接”向“供需適配”轉變,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堅強人才支撐。
(作者系內蒙古師范大學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