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民族報》3月19日第5版全文刊載我校黨委書記李樹林署名文章《高校做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四個維度》,全文如下。

作者:□ 李樹林

各族師生共居共學、共事共樂,同上一堂民族團結教育課。內蒙古師范大學供圖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重大原創性論斷。高等學校肩負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重大使命,是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以下簡稱“鑄牢教育”)的重要陣地,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考察時強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也是民族地區各項工作的主線。”這一重大要求進一步堅定了高校特別是民族地區高校推進鑄牢教育的決心和信心,為辦好高水平大學、建設“雙一流”大學提供了根本遵循。高校須主動肩負使命和責任,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貫穿到教育教學各領域全過程,全面開創民族團結進步新局面,培養政治堅定、素質過硬、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以黨的領導把舵領航
強化頂層設計,健全體制機制。成立鑄牢教育領導小組和工作專班,積極構建黨建引領、多方聯動、協同發力的育人工作機制。將鑄牢教育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切實提高各族干部員工的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和政治執行力。堅持黨委書記、校長帶頭講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黨課,引導廣大師生積極主動成為新時代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踐行者、促進者、守護者。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學習常態化納入校黨委會、理論學習中心組以及各學院黨組織、基層黨支部“三會一課”學習內容,形成“領導干部領學,專家學者講學,全校師生主動學”的學習熱潮。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履行黨建主體責任的重要內容納入領導班子考核、黨委書記抓基層黨建述職評議,作為干部選拔任用、人才引進、師德師風評價以及黨員發展的重要標準,推動形成工作有部署、實施有方案、落實有步驟、保障有措施、效果有檢查的長效機制。完善關于鑄牢教育的制度規范和工作方案,并貫徹落實到基層黨組織建設與日常教育實踐活動中,更好地發揮基層黨組織直接聯系廣大師生的作用。深入挖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好故事,在共建共享中教育引導各族師生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形成強大合力。推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向縱深發展,建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校指標體系,以爭創示范校為目標引領促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走深走實。
加強宣傳教育,營造濃厚氛圍。深刻認識鑄牢教育的重要性,積極構建宣傳教育常態化機制,廣泛開展主題宣傳,引導各族師生深刻認識“三個離不開”“四個與共”“五個認同”,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發揮宣傳陣地的強大功能,用好校史館、展板、墻報、宣傳欄以及廣播電臺、微信公眾號、網站等各類線上線下宣傳陣地,營造濃厚的宣傳氛圍。豐富宣傳教育形式,持續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優化升級,引導師生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強化行動自覺。
以思想引領凝心鑄魂
推進教學改革,夯實課堂陣地。把鑄牢教育作為“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重要抓手,作為立德樹人的重要組成部分,引導各民族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擔當重任。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在思想政治課程教學體系里融入鑄牢教育,提高各民族學生的知識素養,厚植家國情懷,增強鑄牢教育實效。聚焦學科優化調整,用好《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教材,將其從一門課程變成一套課程體系,形成中華民族共同體優勢學科群;加強相關學科集體備課,引領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打造一批優質課、精品課、示范課;進一步拓寬課程實踐場域,實現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的有效銜接、有機融合。立足時代,從歷史進程和時代大勢中梳理提煉蘊含民族精神和時代主旋律的教學素材,將各族人民正在書寫的時代故事、正在進行的偉大變革、取得的歷史性成就,作為鑄牢教育的寶貴資源,講好中華民族反對侵略、團結抗爭的革命故事,守望相助、團結進步的建設故事,凝心聚力、團結奮斗的發展故事,不斷拓展“大思政課”的價值內涵。
聚焦教師層面,提升素質養成。教人者必先學為人師,育人者必先行為世范。教師是開展鑄牢教育的主體力量,要不斷提升政策理解、知識掌握、自主教育學習的自覺性和教學能力等。在系統推進鑄牢教育的過程中,必須高度重視和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把政治素養作為教師素質的第一標準,提高教師政治站位,增強做好鑄牢教育的自覺性和堅定性;打造教師發展平臺,常態化開展教育培訓,不斷提升教師能力素質;完善現有教學質量評估、師德師風考核等評價體系,對高校教師開展鑄牢教育的教學綜合素養、育人綜合素質進行全面評價,及時反饋評估結果,強化評估結果運用,提升教育成效和質量。
以文化育人浸潤熏陶
注重環境育人,提升空間體驗。校園公共場所是廣大師生學習、生活、交往的主陣地,應注重發揮校園公共場所的文化塑造功能,通過建設主題公園,將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記憶在公共空間中情景化呈現,增強各族師生的集體記憶和情感聯結。充分利用圖文聲像等形式,將中華文化形象地展現出來,讓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形象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發揮數字化優勢,通過視頻、語音、圖像等形式以及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現代技術,增強中華文化符號傳播實效。
推進實踐育人,豐富載體活動。開展各具特色的載體活動,把各族師生工作、學習、生活的情景與經驗融入活動過程。豐富活動內涵和形式,既要包含反映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元素,更要體現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形象;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把握當今大學生特點,讓各族師生在沉浸式體驗中深刻認識中華民族是經過長期交往交流交融形成的相互依存、多元一體、高度凝聚的共同體。
以科學研究賦能增效
增強理論自覺,提升科研水平。加快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積極承擔研究任務,努力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不斷走向深入。堅持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立足“四個共同”,遵循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科學揭示中華民族形成和發展的道理、學理、哲理。深入研究闡釋中華文明起源所昭示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發展路向和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演進格局,研究闡釋中華文明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質和發展形態,闡明中國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蘊。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變革科研范式,圍繞國家戰略和地方所需,強化有組織的科學研究,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著力構建科研創新工作新格局。
打造學術團隊,增強科研力量。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涉及民族學、歷史學、教育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法學、政治學等多個學科,要圍繞鑄牢教育的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聚焦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及其中國化、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理論和實踐、中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等重點方向組建專業研究團隊。全面總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建設經驗,加強對基地建設的科學規劃和分類指導,穩步壯大研究隊伍,支持創新團隊建設,在相關人才計劃中給予傾斜支持,推動基地建設提質增效。以問題為導向,堅持人民立場,充分發揮人才庫、思想庫、智囊團的作用,為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智力支持。
(作者系內蒙古師范大學黨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