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8月1日至8月2日,我校舉辦“互鑒共生:邁向人類文明新形態”國際學術研討會。來自中國、澳大利亞、希臘、哈薩克斯坦、俄羅斯、蒙古國、法國等7個國家的30余位人類學、民族學領域的專家學者開展了為期兩天的深度學術對話。黨委副書記、校長張軍出席會議并致辭。黨委委員、副校長楊玉成主持開幕式。

1日上午,首場圓桌論壇聚焦文明互鑒議題。澳大利亞格里菲斯大學榮譽教授、澳大利亞聯邦人文學院院士、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林(Colin Mackerras)以“中國是和平文明的象征”為題,通過歷史縱深分析中華“和合”基因的當代價值;內蒙古師范大學納日碧力戈創新性提出“形-氣-神”三維互鑒理論,在符號學視閾下解碼文明對話的深層機制;云南民族大學和少英通過瀘沽湖畔棲村的地景敘事,揭示多民族邊疆“文化鑲嵌式治理”的智慧;蒙古國國立大學賓巴巴特爾以“雙翼倫理觀”闡釋文化相對主義與普遍主義的辯證統一。
1日下午,第二場圓桌論壇基于人類學視角展開。復旦大學潘天舒引入哈佛“社會科技”理念,探討科技與人文的融合路徑;希臘學者格拉西莫斯·馬克里斯通過社區田野案例,證明“微小善舉的文化翻譯可成為文明對話的毛細血管”;中央民族大學施琳創新“地圖民族志”方法,為全球族群研究開辟新徑;哈薩克斯坦學者卡爾塔耶娃從駱駝的二十七種民族稱謂中,解碼草原文明的生態智慧。
2日上午,第三場圓桌論壇轉向區域與國別實踐。法國學者吳紅·迪蒙對比塞納河與黃河流域環境治理,提出“文化韌性是應對生態危機的精神內核”;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強解析俄羅斯文化遺產保護中的文化政治互動;貴州師范大學左振廷基于老撾與瑞士的對比田野,展現中國海外民族志研究的方法創新;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魏舒關于輔助生殖倫理的研究,引發對科技時代人性底線的深度思辨;內蒙古藝術學院李穎的“蒙古族舞蹈教材民族志研究”,以十二個部落舞蹈譜系的數字化工程,展現傳統文化現代轉化的實踐典范。
會議期間,我校與希臘雅典派迪昂政治經濟大學、哈薩克斯坦阿里法拉比國立大學、蒙古國國立大學初步達成合作意向。
圖片:內師融媒 文字:民族學人類學學院
編輯:燕書羽 初審:劉燕榮 復審:云樺 終審:王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