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網訊 《中國教育報》2024年12月30日第7版以《內蒙古師范大學創新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為題報道我校相關工作。
全文如下:
內蒙古師范大學
創新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
教育強國建設征程中,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是學校思政課的一個重點,也是實施新時代立德樹人工程的重要課題。內蒙古師范大學堅守師范教育主責主業,認真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構建“六有、六創、六帶動、六提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模式,積極探索邊疆民族地區師范生全鏈條培養的實踐路徑。
筑基“六有”,強化育人模式建設底蘊
學校始終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通過培養一批又一批好教師,努力打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高校,是呼和浩特市、內蒙古自治區和全國的三級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
一是舉旗定向,黨的領導決策有力。通過抓頂層設計、抓組織領導,明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任務書和路線圖。二是握指成拳,學科建設支持有力。以民族學一級學科博士點為核心,引導鼓勵多學科共同參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三是搭梁建柱,研究平臺支撐有力。依托多個重大教育科研平臺,深化前沿研究,打造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思想庫”和“智囊團”。四是集賢聚才,團隊建設有力。匯聚區內外專家學者組成研究團隊,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不斷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五是夯基固本,成果產出有力。獲批各級各類項目86項,創新實施“石榴籽+”項目,“理論遵循”“大家談”“踐行動”等十余個子項目跟進落地,一體打造宣傳教育品牌。六是拓展載體,增強育人實效。打造十個展館式思政主題教育空間,強化學生對思政內容的關注度和接受度。
緊抓“六創”,深化教育模式改革實踐
依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民族地區本科生人才培養重點研究基地”,加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北疆地區師范生培養融合研究,助力全方位推進“模范自治區”建設。
一是推出“石榴籽·好聲音”等20余個子項目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進校園”等系列活動,創建“石榴籽”培根鑄魂育人工程。二是培養方案中增設“國家通用語言能力”模塊,創建“國家通用語言能力”通識選修人才培養課程體系。三是作為國家教育部門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共同體(內蒙古)牽頭高校,創建大中小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一體化教育體系。四是成立“國家的孩子”口述史研究所,在線用56件文物客觀展現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創建數字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品牌。五是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度融入到學校思政課程體系中,構建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格局。六是舉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新時代優秀教師”系列研討會,構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踐育人體系,強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踐。
引擎“六帶動”,驅動區域協同育人模式發展
作為全國民族團結示范單位和區域基礎教育師資培養的主力軍,學校堅守教師教育底色,積極發揮先行探路、輻射帶動作用,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走深走實。
一是努力打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學術高地,帶動內蒙古自治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研究。二是開設“石榴籽”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示范班,帶動全區高校創新“石榴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品牌創建。三是依托北疆文化資源庫,帶動自治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四是承擔自治區教育系統推進“三科”統編教材師資培訓任務,帶動自治區基礎教育師資職后培訓。五是掛點幫扶多地,帶動師范生教育實踐創新發展。六是牽頭組建教師教育協同創新聯盟,帶動區域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
驅動“六提升”,激發教育模式創新活力
聚焦基礎教育師資培養,主動融入內蒙古自治區完成“五大任務”和全方位建設模范自治區兩件大事的大局,構建具有學校特色的高質量教師教育人才培養體系。
一是依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民族地區本科人才培養重點研究基地”,提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大中小學一體化教育體系建設水平。二是利用博物館、紀念館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社會教學資源,設立校外“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提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校地教育教學資源共建共享能力。三是通過培訓、研討等方式,鼓勵和引導專業課教師挖掘專業課程與教材的思政元素和經典故事,提升發揮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協同育人效應。四是構建專兼職輔導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等專兼職學生工作隊伍,提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育人隊伍建設水平。五是充分發揮專家學者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方面的作用,提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研項目成果質量和應用價值。六是拓寬各民族學生交流渠道,擴大學生學業發展幫扶覆蓋面,提升各民族學生交往交流交融水平。
(王利 侯欣舒 呂璐)
《中國教育報》2024年12月30日第7版
來源:中國教育報
編輯:劉燕榮 初審:劉燕榮 復審:邊建平 終審:王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