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近日,教育部辦公廳公布了全國高校“雙帶頭人”教師黨支部書記“強國行”專項行動團隊名單,我校文學院教工第一黨支部和地理科學學院教工第一黨支部成功入選。
全國高校“雙帶頭人”教師黨支部書記“強國行”專項行動,旨在創新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入貫徹落實教育部黨組關于高校教師黨支部書記“雙帶頭人”培育工程的部署要求,充分發揮高校教師黨支部書記“雙帶頭人”的示范引領作用,全面增強高校教師黨支部書記“雙帶頭人”的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入選的黨支部將聚焦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和地方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積極開展黨建聯建、教育服務、科技賦能、實踐育人等各項任務,形成“強國行”專項行動典型工作案例,面向全國高校推廣應用。
文學院教工第一黨支部

文學院教工第一黨支部現有黨員18名。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6人,講師8人,博士生導師2人,碩士生導師11人,擁有博士學位12人。2人入選自治區“草原英才”,2人入選自治區高校青年科技英才,1人獲第七屆全國高校青年教師教學競賽二等獎。教工第一黨支部依托漢語言文學專業,是一個政治素質過硬、專業能力突出的專家型黨員教師團隊。近年來,支部教師主持國家級科研項目8項,省部級科研項目10項,在中文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40余篇,出版專著13部;組織申報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2門,指導學生獲國家級和省部級各類競賽獎35項。支部充分發揮支部“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深入實施“黨建+業務”工程,為學院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強保障。2021年6月,黨支部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榮譽稱號。
在“強國行”專項行動中,支部將積極開展黨建聯建,與企事業單位、科研機構、基層社區等黨組織積極開展聯學聯建,形成組織互聯、資源互通、經驗互鑒、發展互促的工作樣態。大力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實施推普助力鄉村振興計劃,選送支部專家教師到對應幫扶點鄉鎮中小學、社區開展送教等活動,助力鄉村振興。與自治區教育廳語言文字應用管理處黨支部開展黨建共建,開展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普及活動,如承辦內蒙古自治區中華經典誦寫講大賽等。聚焦教育強國建設,面向地方教育事業發展需求,發揮黨建思政、教書育人、科研管理、教學研究等方面的經驗和資源優勢,結合推進實施立德樹人工程,覆蓋地方教育管理部門、學校、師生等對象,以專題講座、科普活動、教育教學研討、學科發展咨詢等方式,服務支持地方教育事業發展,特別是鄉村振興重點區域教育事業發展,同步打造一批引發情感共鳴、增進思想認同的“大思政課”。結合中文專業特點,推出一批校園文化精品,大力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如持續打造“人文之夜”讀書會品牌、寒假線上學術冬令營、詩詞嘉年華、漢字聽寫大賽、中華經典誦唱大賽、主題教育青春話劇、征文比賽等,激發學生愛國熱情,促進形成良好的教風、學風,進而實現在專業培養過程中貫徹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為自治區高校黨建工作提供經驗和方法借鑒,為學校基層黨支部建設起到示范作用。
地理科學學院教工第一黨支部

地理科學學院教工第一黨支部現有黨員30人,其中具有博士學位的27人,教授8人,副教授14人,國家萬人計劃教學名師1人,蒙古國“北極星勛章”獲得者2人,自治區“草原英才”6人,自治區突出貢獻專家1人,自治區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2人,自治區哲學社會科學政府獎“青年才俊獎”1人,其他自治區級人才16人。2024年,獲批內蒙古自治區高校“雙帶頭人”教師黨支部書記工作室。
支部依托8個省部級科研平臺,圍繞自治區“五大任務”,充分發揮地理學科優勢,強化科研成果轉化,為自治區的基礎教育、生態環境保護、災害防治、城市規劃與建設、旅游發展等方面做出了積極貢獻。支部教師主持國家級科研項目34項,發表SCI論文100余篇,出版專著20部,發明專利14項。地理學獲批自治區“一流拔尖培育學科”,地理科學專業獲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支部教師獲自治區教學成果獎一等獎3項;獲全國青年教師教學技能大賽三等獎1項,自治區青年教師教學技能比賽一等獎3項;建設國家級精品課程2項;指導學生獲國家級競賽獎項51項和自治區級競賽獎項21項。作為自治區唯一的地理學科本碩博一體化培養單位,已累計向社會培養輸送畢業生6000余人,為自治區的基礎教育和高質量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建設期內,支部將聚焦黨建聯建,強化黨員的黨性教育和政治引領,與校外相關單位建立黨建聯建機制,共同開展理論學習、主題實踐、志愿服務、科技創新等活動,形成校內外黨建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經驗互鑒、發展互促的結對共建模式,提升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為實現“強國行”各項任務提供堅強的組織保障和思想引領。以學術研究和人才培養為雙引擎,通過黨建工作促進教育教學改革和科研創新,提供高質量的教育服務。結合地理學多學科交叉融合特點,推動科研成果轉化,提升社會服務能力,服務區域社會、經濟、生態環境協調發展。通過黨建促進人才培養,強化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職業素養培養,實現教育質量的全面提升,為區域輸送高質量的地理學人才。以技術賦能、人才賦能、文化賦能“三維賦能”為科技創新的驅動力,依托8個省部級科研平臺,圍繞自治區“五大任務”,充分發揮地理學科優勢,推動學科教學和科研水平穩步提升,爭取在“大項目、大平臺、大成果”上有突破,服務自治區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以野外實習、專業見習、教育實習、創新創業“四輪驅動”為實踐育人的基石,通過黨建工作深化實踐育人體系,構建一個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緊密結合國家發展戰略、服務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地理學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為社會輸送高質量地理人才。
來源:組織部
編輯:蘇倫高娃 初審:劉燕榮 復審:邊建平 終審:王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