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網訊 “在我的心目中,內蒙古師范大學是我心中的圣地,她給了我知識、理想,所以我很感謝這個學校。如果沒有這所學校,我也沒有現在的發展。”5月16日,資深翻譯家、我校1966屆校友李堯回母校為師生作了題為“內蒙古師范大學——我理想的搖籃”的專題講座,與相關學院師生近300人一同分享了自考入內蒙古師范大學后40余年的奮斗歷程。

1962年,李堯成功考入內蒙古師范大學外語系,是全區第2批學習英語的40余人之一。雖然當時的生活學習條件非常艱苦,但他依然堅持閱讀英文原著,將為數不多的生活費用在買英文書籍上,并從大三開始嘗試翻譯外國作品。時間回到1964年,當時的李堯還是內蒙古師范大學英語專業讀大二的一名學生,很喜歡讀書、寫作、翻譯。雖然資源匱乏,但他還是找到了賦予他英語知識的“寶地”。只要有時間,他就會去學校圖書館汲取書籍和知識的營養。圖書館就像浩瀚大海中的一艘油輪,給了他充分的休息與補給。在這里,他接觸到了許多好書。“在校讀書期間,我對文學翻譯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把注意力集中在19世紀偉大的文學作品上,如饑似渴地閱讀簡·奧斯汀、夏洛蒂·勃朗特、丹尼爾·笛福和查爾斯·狄更斯等作家的作品。劉易斯·卡羅爾的《愛麗絲漫游奇境記》更是我愛不釋手的作品,并成為我早期學習翻譯的‘試驗田’。”李堯說道。16歲的李堯在這里度過五年半難忘的時光,為其卓越的翻譯成就奠定了基礎。自此,文學翻譯這顆種子就在李堯心田播撒、萌發。他既把翻譯當作一種職業,也把其作為了解世界的窗口。
“畢業后,我在比較偏遠的地方工作,但始終對英文翻譯有著巨大的興趣,廣泛地接受外文讀物,包括農業生產和外國機器說明書,還給著名翻譯家寫信并得到支持,這極大地鼓舞了我的志氣。”從初學ABC到翻譯60多部英文作品,從內蒙古廣袤的大草原到悉尼大學的頒獎禮堂,從艱苦樸素的寒門學子到享譽中外的資深翻譯家,李堯以內蒙古師范大學為起點,勤勉踏實,一步一印,書寫了自己意義非凡的一生,展現了獨屬于師大人的精神風采。
“有怎樣的選擇,就能詮釋怎樣的追求;有怎樣的堅守,就能書寫怎樣的人生。身處暗處也要執著生長,終有一日馥郁傳香。”時光荏苒,歲月如梭,母校風采依舊。再次回到內蒙古師范大學,李堯感慨萬千,表達了對母校的深情厚愛,也為后輩的發展提出了中肯的建議。

圖片:塔林夫 文字:劉燕榮
編輯:燕書羽 初審:劉燕榮 復審:邊建平 終審:王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