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文明在開放交流中繁榮,在閉塞中枯萎。古代絲綢之路是古代人員、物質、思想在大陸層面跨文化流動的網絡。絲路交流是古代文明知識經濟的重要元素,絲路網絡促進知識流動、碰撞和增長,而知識的實踐也反哺支撐絲路交流的持續運行。”4月10日下午,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副研究員陳巍博士受邀為我校師生作了題為“古代絲綢之路上的科學家與科學家精神”的專題講座。學校各部門、學院師生200余人聆聽了講座。

陳巍指出,文明的交流與互鑒一直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發展的一條主線。絲綢之路這一歷史空間為科學技術的交融與會通提供了重要的場域。他說,古代絲綢之路上的科技知識首先發展的領域都與實用有關,相關精密科學也往往服務于實用目的。這與今天廣大科技工作者圍繞戰略需求、瞄準重大問題、緊貼民生現實的取向是近似的。
在談到古代絲綢之路上的科學家時,陳巍說,古代絲綢之路上的科學家并非孤立存在,他們的成就往往是在跨文化、跨地域的交流中誕生的。這種交流不僅促進了技術的傳播,也激發了科學家們的創新精神。

同學們紛紛表示,原來在絲綢之路“中”、絲綢之路“上”、絲綢之路“間”有那么多的科學家,他們不僅有著深厚的理論素養,更注重將理論付諸實踐。他們通過不斷的實驗和嘗試,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應用,為人類社會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其實踐精神非常值得青年大學生學習。
“古代絲綢之路上的科學家和他們的科學精神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歷史遺產和啟示。他們的成就和精神不僅為我們展示了科技的力量和價值,也為我們指明了科技發展的方向和目標。我們應該深入學習和傳承這種科學家精神,為科技自立自強、為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貢獻自己的力量。”同學們如是說。
來源:新聞中心 圖片:韓占文
編輯:燕書羽 初審:劉燕榮 復審:邊建平 終審:王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