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助力“北疆文化建設提升行動”,近日,我校美術學院參與主辦的“從北疆到海上——呼和浩特·上海油畫作品展(上海站)”在上海徐匯藝術館開展。

“不久前,這一展覽已在呼和浩特舉辦。在那片廣袤的北疆大地上,藝術家們感受到了北疆文化的深厚底蘊和獨特韻味。在上海的展覽不僅是空間的轉移,更是在不同的文化語境中,開啟一場新的藝術對話。”上海市美術家協會主席曾成鋼在展覽開幕式上說,“這是一次關于地域文化的對話,更是一場美學觀念的碰撞。”
此次展覽匯聚了來自呼和浩特與上海兩地的藝術家創作的近六十幅作品,其中,來自內蒙古師范大學的7名師生的作品入展。上海的現代都市風貌、海派文化、國際化的藝術風格,與內蒙古的廣袤草原文化、豐富的民族歷史和自然景觀進行對比和融合,藝術家以油畫作為共同的藝術語言,在南北文化的交融共生中,探尋當代中國油畫的多元表達。

內蒙古師范大學美術學院黨委書記王耀中在致辭中說,“從北疆到海上”,這是一場跨越地域的藝術對話。北疆,廣袤無垠的草原、雄渾壯美的沙漠、古老神秘的文化遺跡,這些獨特的自然景觀與人文底蘊,為內蒙古的藝術家們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創作靈感,使他們的作品充滿了豪邁、質樸與深沉的力量。而上海,作為國際化大都市,擁有開放包容的文化氛圍、多元豐富的藝術生態,海派油畫以其細膩、靈動、富有時代感的風格,在中國油畫史上占據重要地位。當北疆與海上相遇,兩種截然不同的藝術風格相互碰撞、相互交融,激發出新的藝術火花,這不僅是一次藝術的交流,更是一次文化的碰撞與融合。
策展人之一、呼和浩特市美術家協會主席、內蒙古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崔雪冬的人物作品《努恩吉雅》參加了本次展覽。他告訴記者,這個展覽的構想最初始于他和潘文艷兩位同學之間的討論——“黃浦江遇到草原”,之后,想法逐漸開闊、深厚、豐富,便形成了現在的規模。

從塞北草原到浦江之畔,從雄渾遼遠的北疆到精微雋永的江南,不同地域孕育出的文化基因各具特色,卻同樣蘊含著中國藝術的廣博氣象。當北疆藝術的蒼茫厚重與海派油畫的實驗精神交融互鑒,當草原文化的自由奔放邂逅江南藝術的細膩入微,二者之間所激發出的美學張力,正是“新海派”在當代藝術語境下不斷生長、蛻變的動因。
內蒙古藝術家的作品面貌并不僅僅是藍天白云、草原牛羊,他們還用自己的手法描繪了心中的城市題材,比如云春生的作品《學》描繪的就是江南女子的溫婉細膩,手邊一杯美式咖啡的小細節點出了現代生活的濃郁滋味。
本次展覽持續到3月30日。
我校師生參展作品

王耀中《藏巴溝秋韻》 40x50cm 布面油畫 2024年

崔雪冬《努恩吉雅》 50×50cm 布面油畫 2021年

侯德《被遺棄的農舍》 60x80cm 布面油畫 1988年

張可揚《北方的山》 65x80cm 布面油畫 2006年

王治平《山河·2024》 60x80cm 布面油畫 2024年

梁瑞《郊外的森林》60x80cm 布面油畫 2022年

劉鵬(研究生)《院夼漁港》 60x80cm 布面油畫 2024年
來源:美術學院
編輯:燕書羽 初審:劉燕榮 復審:邊建平 終審:王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