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9月17日至18日,第七屆中國科技典籍研究國際會議在我校舉辦。會議由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清華大學圖書館科技史暨古文獻研究所、清華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英國劍橋李約瑟研究所、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中國農業歷史學會和內蒙古師范大學主辦,內蒙古師范大學科學技術史研究院承辦。

來自德國法蘭克福大學、英國劍橋李約瑟研究所、俄羅斯科學院西伯利亞分院、日本橫濱商科大學、韓國西江大學、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北京科技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農業博物館、東華大學、天津師范大學、首都師范大學、河北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中醫藥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北京印刷學院、山東農業大學、山東中醫藥大學、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南京信息工程大學、中國氣象局氣象干部培訓學院、西南科技大學、山東農業大學、廣州中醫藥大學、中國科技館、民政部政研中心、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和內蒙古師范大學等國內外多家高校、科研院所的100余位專家參加會議,展示研究成果,交流學術經驗,分享科研心得。

開幕式上,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副所長(主持工作)關曉武,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原黨委書記副所長李文林,日本前橋工科大學名譽教授、日本數學史學會會長小林龍彥,德國法蘭克福大學東亞研究跨學科中心阿梅龍(Iwo Amelung)分別致辭。科技處(社會科學處)處長詠梅受副校長賈美林委托致辭。





開幕式后,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郭書春、英國李約瑟研究所程思麗(Sally K. Church)、中國農業博物館的隋斌、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肖永芝分別作了題為“從《九章筭術》的法譯和英譯談起” “Ming dynasty Shipbuilding and the Longjiang chuanchang zhi” “現狀·機制·路徑——‘中國古農書搜集、整理與研究之體會思考’” “‘上京記事’,上的哪個京?——從越南醫學名著《海上醫宗心領》看中越醫學交流”的大會報告。




本次會議包含10個分組報告與討論。17日共6個分組,分別是醫學典籍、技術典籍、天算典籍、農業典籍、典籍互鑒、典籍數字化。18日共4個分組,分別是醫學典籍、技術典籍、天算典籍、醫學與數學典籍。
各分組報告和討論結束后,德國法蘭克福大學東亞研究跨學科中心阿梅龍(Iwo Amelung)、內蒙古師范大學科學技術史研究院羅見今、日本前橋工科大學小林龍彥、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孫烈、中國科技館王渝生分別作了題為“Scientific disciplines and scientific terminologies,New insights from dictionaries and documents”“關于‘明安圖叢書’及其編輯出”“Arai Hakuseki and Gouguxian Du Tushuo(新井白石與《勾股弦度圖說》)”“典籍中機械裝置的數字仿真研究——以《王禎農書》《天工開物》的水碓為例”“中國科技典籍及其‘旁門左道’”的大會報告。與會人員對大會報告進行了熱烈討論。





閉幕式上,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原所長、全國古籍整理領導小組成員張柏春致閉幕辭。

本次學術研討會為期兩天,共有9場大會報告和10場小組報告,對于進一步凝聚共識,深入探討和思考更好地推動科技典籍保護、研究和發展,促進科學技術史學科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圖:陳耀東
文:劉燕榮、呂清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