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主辦,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承辦,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學院協辦的“非遺正青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研修培訓計劃十年成果展”在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展出。本次展覽共匯集了近150所參與院校的1000余件(套)優秀作品和學術研究成果,內蒙古師范大學作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研修培訓計劃實施院校位列其中。



《馬鞍》“馬具制作技藝”研修研培班全體學員共同創作作品
本次成果展通過實物展陳、現場展演、多媒體互動等方式,按傳統工藝、表演藝術、鄉村振興和學術成果4個主題分設展區,集中展示“研培計劃”十年來產生的優秀作品、學術研究及產學研創新成果。通過這次展覽,系統梳理總結和展現研培計劃十年的經驗成果,進一步凝聚共識,展望未來,讓非遺不斷煥發時代光彩。

《蒙古象棋》象棋木雕技藝(蒙古象棋雕刻)研修研培班全體學員共同創作作品

《走出的“牲”靈》 崔尚華 作品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積極培養傳承人,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綻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研修培訓計劃是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框架下實施的面向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體的專項行動計劃,是我國在非遺傳承能力建設領域的一項創新舉措。該項工作由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共同實施,旨在發揮專業院校的教育資源和科研資源優勢,幫助廣大非遺傳承人和從業者增進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提升技藝技能和保護傳承能力,提高院校非遺教育教學水平,促進非遺系統性保護和可持續發展。

研培計劃自2015年啟動實施,先后吸納149所本科高校、職業院校和技工院校參與,直接培訓非遺傳承人5.1萬人次,加上各省(區、市)實施的研培工作,參與院校超過200所,惠益非遺傳承人超過20萬人次。十年來,參與各方探索形成了一系列教學體系、工作規范和管理方式,構建起專業院校參與非遺保護傳承的廣闊平臺,為非遺保護事業帶來了青春力量,對非遺保護的多個領域產生了深遠影響。
內蒙古師范大學自2021年加入計劃以來,共開展江格爾、木雕技藝(蒙古象棋雕刻)、好來寶、馬具制作技藝、蒙古族刺繡、剪紙、弓箭制作技藝、北疆民族服飾傳承與創新(蒙古族、達斡爾族)、胡仁烏力格爾等國家級北疆民族代表性非遺項目傳承人研修研培計劃9期,直接培訓非遺傳承人270人次。開展過程中,為確保達到“強基礎、增學養、拓眼界”的研修目的,在相關部門指導下,我校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內蒙古自治區協同創新中心聯合多部門精心籌劃課程設計,聘請跨校、跨學科的專業師資以及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進行授課,旨在提高學員業務水平,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做出貢獻。

歷次研修研培畫冊

優秀學員筆記
回望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研修培訓計劃的十年歷程,我們看見的是高校課堂與鄉村田野的燈火相映,是傳承人指尖技藝與學子筆尖文字的新芽共生。站在新的起點上,我們深知肩負著更多期望:要更好搭建高校與田野的橋梁,讓理論研究與保護實踐在碰撞中迸發新的可能;要讓傳承的火炬照亮更多年輕的臉龐,讓更多的青少年都能讀懂古老的匠心;要進一步壯大非遺保護傳承的參與力量,持續提升非遺系統性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水平;更要找到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的連接點,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研培之路,始于初心,成于堅守。十年不是終點,而是千萬個新故事的開端。研培十年行,非遺正青春!下一個十年,讓我們繼續以時代為紙,以匠心為筆,在高校與田野、傳統與現代之間,繪就文化傳承新畫卷,讓非遺在歲月中永不褪色,讓文明根脈在傳承中生生不息!





來源: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內蒙古自治區協同創新中心